市面上這些爆火的健康飲料,其實都是智商稅
9月22日
沒必要為了減肥、排毒、抗氧化、健腦等功效而喝這些所謂的“健康”飲料。光明正大地貪戀美食吧~當然,水才是最健康的飲品呢~
外出聚餐點喝的,總有人貼心地推薦:喝XX,這個去火、潤肺、排毒、養(yǎng)顏、營養(yǎng)好、不長胖……
但真相是殘酷的,這些健康飲品真的不!?。】?!
為了防止大家不知不覺喝胖、喝窮,酸奶給大家總結(jié)了7個典型。
作為普通雪碧or可樂的替代品,纖維+系列可以說十分優(yōu)秀了;
一瓶「纖維+雪碧」中含有7.5g抗性糊精,相當于推薦攝入量(25-35g)的30%,也相當于兩個蘋果的纖維含量;對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的人來說,額外補點,聊勝于無嘛……
但是,蘋果中所含的維生素、礦物質(zhì),是飲料所不具備的。
而且,膳食纖維種類很多;纖維+雪碧并不是獲得膳食纖維的最佳來源。
所有膳食指南都推薦通過新鮮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補充膳食纖維,而不是膳食補充劑,或飲料。
小紅書上大火的「燃茶」,添加的聚葡萄糖,也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膳食纖維,也是同樣道理;
聚會時,很多人會點涼茶:來瓶王x吉,就好像比來瓶可樂養(yǎng)生了。
直到我發(fā)現(xiàn)。。。
一瓶涼茶含糖量8.3g*5=41.5g,跟含糖可樂不相上下!
清熱去火不敢說,喝下去一瓶,一天的糖份額,妥妥超標。
果汁我們已經(jīng)diss過無數(shù)次,再說下去怕被打。所以首先聲明:純果汁比果味香精飲料好太多啦。#非常強的求生欲#
但是!
果汁與水果相比,還有一些差距:
?榨汁去渣,少了有益的膳食纖維
?維生素C、鈣等也會損失
?容易喝多,攝入過多糖和熱量
?容易引起較大的血糖反應(yīng)
這樣的果汁,差不多就是帶著天然色素和少量維生素的糖水了。
所以啊,不要再逼自己堅持每天一瓶果汁了,吃點水果更好呢。
首先,五谷雜糧汁≠五谷雜糧。
加工之后會丟失很多維生素、礦物質(zhì)、膳食纖維等等。加工越細致的食品,人體消化越快,升糖指數(shù)越高。
而且里頭通常會加糖,本來應(yīng)該作為主食的五谷,當飲料喝掉,一下子喝掉一碗加了糖的飯,能不胖嗎!
更何況還有這樣渾水摸魚的產(chǎn)品:
胚芽玉米 味!固體 飲料!
一個產(chǎn)品名稱里有兩個陷阱,再看不出來 就不要說關(guān)注過小栗子啦。
簡單做個數(shù)學(xué)題吧~這是x個核桃的營養(yǎng)成分表:
一罐x個核桃為240ml,脂肪含量為2.2g*2.4=5.28g;
而100g干核桃的脂肪含量為58.8g,一個干核桃約為5-7g,也就是說,一個干核桃大概含3g脂肪。
發(fā)現(xiàn)了什么?一罐x個核桃,實際上只有不到2個核桃呢。
再來看x個核桃的配料表:
喝x個核桃,其實喝的主要是水+糖;有這個錢,真的不如買6-7個核桃吃。
很多人說,「小酌怡情」,更何況葡萄酒啊,含白藜蘆醇、花青素。。。抗氧化防衰老,多好!
ummmm,先看兩個研究吧。
看到?jīng)]!酒,無論白酒啤酒果酒雞尾酒還是葡萄酒!一滴也不喝才是養(yǎng)生。#第一個研究的細節(jié)內(nèi)容請戳→鏈接#
先不說葡萄酒中的白藜蘆醇含量很少#少到可以忽略不計#,光是酒精的危害,就不足以讓紅酒成為健康飲品??!
蜂蜜本身也不是什么壞東西,但非要說它滋補、排毒,我就聽不下去了。
100g蜂蜜=82.12%的糖+17.10%水+不到1%的其他成分。熱量高、營養(yǎng)單一,才是蜂蜜真實面目啊,別指望它有什么保健、治療作用了。
秋梨膏的基本配料,是冰糖和梨。梨水份比較多,對緩解干燥癥狀有些幫助;
至于「止咳」,盡管有些產(chǎn)品加了些藥食同源、傳統(tǒng)的止咳藥材,比如甘草、羅漢果;但是,這些秋梨膏都是「食品」,而不是經(jīng)過臨床研究驗證、通過國家藥監(jiān)局審批、可以宣稱有止咳作用的「止咳糖漿」。
補水潤燥,真的不如直接吃梨,何必平白無故多吃那么多糖呢?
對有些肺不好的人,比如慢阻肺患者,需要低糖飲食,否則會加重呼吸負擔(dān);吃很多秋梨膏就更沒啥好處了。
一直以來都覺得,飲料的主要任務(wù)是:把味道寡淡的水變得有味道,是聚會和郊游的儀式感。
所以啊,沒必要為了減肥、排毒、抗氧化、健腦等功效而喝。光明正大地貪戀美食吧~
當然,水才是最健康的飲品呢~
寫的累啦~
參考文獻
[1] Juan I Garaycoechea,Ketan J.Patel,etal.Alchol andedogenous aldehydes damage chromosomoes and muteate stemcells,Nature,2018,doi:10.1038/nature 25154
[2] Alcohol use and burden for 195 countries andterritories, 1990-2016: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tudy 2016[J]. The Lancet, 2018.
圖片來源:圖蟲創(chuàng)意